钣金制作加工的注意事项

钣金制作加工涉及材料选择、工艺设计、加工实施及质量管控等多个环节,其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结构强度、外观精度及使用寿命。以下从材料、设计、工艺、质检、安全五大维度,系统梳理钣金加工的核心注意事项及优化建议:
一、材料选择与预处理
1. 材料适配性
板材类型:碳钢(Q235/Q345):强度高、成本低,适用于结构件(如机箱、机柜),但需防锈处理。
不锈钢(304/316L):耐腐蚀性强,用于食品机械、医疗设备等高洁净度场景。
铝合金(5052/6061):重量轻、易成型,适用于电子设备外壳、航空航天部件。
厚度选择:薄板(≤2mm):易变形,需优化工艺参数(如折弯半径≥板厚2倍)。
厚板(≥6mm):需预冲孔或激光切割,避免折弯开裂。
示例:某户外设备因选用Q235未做镀锌处理,3个月后锈蚀率超40%,改用304不锈钢后寿命延长5倍。
2. 材料预处理
表面清洁:去除油污、氧化层(如喷砂、酸洗),确保涂层附着力。
应力消除:对激光切割件进行退火处理(500-600℃保温1小时),减少变形风险。
数据参考:未退火的激光切割件,后续折弯开裂率高达15%;退火后开裂率降*0.5%以下。
二、工艺设计与优化
1. 结构设计规范
折弯系数:折弯内R≥板厚,避免材料断裂;不同材质系数不同(如铝合金系数1.6-1.8,碳钢1.3-1.5)。
示例:某机箱因折弯R小于板厚,导致侧板开裂,调整后合格率从70%提升*98%。
孔位设计:孔边距≥2倍板厚,孔间距≥3倍板厚,防止冲压时板材撕裂。
数据参考:孔边距<2倍板厚时,撕裂率达30%;优化后撕裂率<1%。
避让原则:折弯线与加强筋、凸包间距≥5mm,避免干涉。
2. 工艺兼容性
工序顺序:优先顺序:下料→冲孔→折弯→焊接→表面处理(避免先折弯后冲孔导致变形)。
反例:某设备先折弯后冲孔,导致孔位偏差±1.5mm,改用正确顺序后偏差≤±0.2mm。
公差分配:关键尺寸(如装配孔)公差±0.1mm,非关键尺寸(如外观面)公差±0.5mm。